孟子——仁政与民本思想的首倡者
朝代:战国 生卒年月:约公元前372年~前289年
理由:被尊称为“亚圣”,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宗师。
经典语录: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庙;士庶不仁,不保四体。
人物简介
孟子,名轲,战国时鲁国邹地(今山东邹县)人。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与孔子合称“孔孟”,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。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提出了影响深远的“仁政”学说。并著有《孟子》一书流传后世,其文以“善长辩论”著称,汪洋恣肆,气势非凡。
影响和评价
战国时代的孟子,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而到处奔走。但他的命运与孔子一样,虽然不断对现实感到失望却又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。孔子曾说自己是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字面背后是一种殒身不恤的悲剧精神;而孟子则擎举着“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”的骄傲,在战国的硝烟中继续儒家“仁”的血脉。无论是“仁义礼智信”的伦理学说,还是“以德行仁”的政治思想,孟子与孔子都是一脉相承,共同完成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奠基。
如果说“至圣”孔子的言传身教具有一种谦谦君子的雍容大度,那么“亚圣”孟子的人生履历则充斥着一种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“大丈夫”精神。一部《孟子》,不仅是一纸精辟的哲学分析和政治论说,更是一桢人生的风景,让我们从中领略到孟子的勇气、智慧,领略到他不可摧折的“浩然之气”以及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儒者胸怀。

